“我的錢到底是怎么花的?”這是羅老板每天都在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羅老板經營一家裝飾工程公司,已經有六年了。在這個公司中,羅老板一股獨大,雖有另一小股東,也是羅老板自家人。羅老板為人精明,做生意兢兢業業,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
兩年前,公司連續接到了多項大工程,由原來前四年每年營業額三四百萬元猛增到年營業額2000萬。
業務形勢一片大好,但財務管理問題又使羅老板陷入苦惱之中:過去每年二三百萬的盤子,三四處工地,用羅老板一枝筆加上精明的頭腦,控制起來得心應手。
但現在每年八到十處工地,2000多萬的營業額,每個工地又有分包、轉包、合作項目分支,工地分散在全國六個地區,每天各地傳真來的費用申領單多達上百張,大到幾十萬元小至十幾元,每張都要他簽字后回復方可申領。如何辨別這些支出的合理性?
實際上,精明的羅老板在財務管理上用人一直不順手,從2001年起,兩年內換了三個會計一個出納。雖然公司制定了很完善的財務制度文件,但執行起來都不合羅老板的意。財務人員技能不足以控制住多頭的項目財務走向,支出混亂。羅老板每天都在問:“我的錢怎么花的?”
解決辦法 這是發展型公司的常見問題。
經過財務公司咨詢,羅老板明白了僅靠換會計、寄希望于來一個會計高手改變公司財務管理現狀是不現實的。羅老板會同財務公司對整個公司財務管理作了系統的改造和建設工作。
1.針對公司的業務特點及多頭、異地的經營規模情況,建立了公司財務管理集權與分權的責任劃分,一枝筆操控多枝筆,并輔之以財務公司財務監督,確立對分權的多枝筆的有效審核監督機制。
2.由財務公司對業務部門的項目經理進行專項財務培訓,重新建立規范的業務部門、業務統計報表體系及合同管理的崗位。
3.對異地、多頭的項目部及業務分支,實施了新的格式財務報表系統,確立了報告系統的統計口徑;建立內部控制系統的監督機制,保證數據的真實。
|